各位同行好,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关注到浙江省发布的《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应用技术规程》。这份长达一百多页的技术文件,可以看作是浙江省在新型钢结构体系应用领域的一次重要深化和整合。通读下来,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技术条文汇编,更像是一本针对钢板墙和钢板组合墙这种高效能结构体系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与应用指南。
这份规程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极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它从材料、设计、构造、节点、防护一直讲到制作、安装与验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对当前工程中几种主流的墙体形式,如非加劲钢板墙、加劲钢板墙、防屈曲钢板墙以及封闭多腔式和点状拉结式钢板组合墙,都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设计公式和详尽的构造大样。比如,对于非加劲钢板墙,它详细规定了如何利用屈曲后强度并考虑拉力场对边框构件的影响;对于目前应用日益广泛的波形钢板墙,更是分横放和竖放两种情形,给出了完整的承载力计算方法和弹性分析模型。这无疑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大大减少了以往参照多本规范可能带来的矛盾和困惑。
另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亮点是,规程对“钢板组合墙”这一兼具钢与混凝土优势的构件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它详细规定了封闭多腔钢管混凝土组合墙和点状拉结双钢板组合墙这两种形式的设计与构造,从截面强度、平面内外稳定到墙脚节点、与钢梁楼板的连接,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其中关于墙肢平面外稳定性的验算方法,以及通过设置对穿螺栓、平面钢筋桁架来控制腔体钢板局部屈曲的构造措施,都体现了对构件细部力学行为的深刻理解和精细设计理念。这对于推动此类构件在高烈度区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升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规程也紧密结合了当下的施工实践与发展趋势。它不仅对工厂制作和现场安装的精度控制、焊接工艺提出了明确要求,还特别考虑了钢板组合墙内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包括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应用、浇筑高度控制和排气孔设置等都做了细致规定。在结构防护方面,针对钢结构的防火与防腐蚀,也列出了多种保护措施和具体的构造做法,展现了全生命周期的考量。
总体而言,这本规程的出台,标志着浙江省在钢板墙结构工程领域的应用正走向更成熟、更规范的阶段。它既是对以往工程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也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相信它的实施将会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不知道各位在实际项目中是否已经接触过这类结构体系?对于规程中的具体条款,比如各种墙体的承载力计算模型或复杂节点的设计,大家又有哪些实际应用中的心得或困惑?非常期待能听到大家的真知灼见,共同交流学习。




相信它的实施将会对浙江省乃至全国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与施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规程要求 “节点域需设置加劲肋”,但当钢梁翼缘与墙体拉结螺栓位置重叠时,加劲肋的尺寸应该如何优化
钢板墙与基础、与转换桁架的连接节点是力流最复杂的区域。规程虽然给出了典型节点大样,但对于超出现有图集的、特别是受力巨大的不规则节点,其内力分布、破坏模式以及更精细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和验收标准,仍是设计和审查的难点。 在进行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时,如何准确确定各类钢板墙(特别是新型组合墙)的塑性转角能力、耗能系数等关键性能参数,规程的指导相对原则化。设计师在应用时往往需要依赖试验数据或更高级的分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全生命周期的考量是钢结构的防火与防腐蚀最宏观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