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环境来看,竞争愈发激烈。据住建部2023年工程造价咨询统计数据,全国登记造价咨询业务的企业数量达到15284家,比上一年增长8.6% 。僧多粥少,价格战打得火热,“0元中标”“低价中标”的现象屡见不鲜,像光伏组件、汽车行业一样,陷入了“内卷式”竞争,严重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为了生存,部分企业只能削减人力成本和技术投入,这又导致服务质量下滑,形成恶性循环。而且市场供需也存在失衡问题,企业数量激增,但房地产调控和基建规模的结构性调整,使得市场需求没有同步扩张,竞争压力剧增。
从业务模式来讲,传统造价咨询业务以算量计价为核心,工作依赖定额套用、清单编制、结算审核等标准化流程。但随着数字化工具普及,计价软件实现算量自动化,基础服务可替代性变强,企业如果仅靠这些基础业务,很难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评价体系也比较单一,大多以营收规模、项目数量考核企业,忽视服务质量、客户粘性等关键指标,导致企业重“量”不重“质”,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沼。
当然,行业也迎来了不少新机遇。在政策导向方面,2021年住建部发布的《工程造价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推行清单计量、市场询价模式,强调全过程造价管控。这意味着造价咨询要从传统单一阶段服务,向覆盖项目投资、决策、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变,为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在技术变革上,BIM、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快速发展,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像BIM建模能实现工程量自动计算,减少人工误差;AI可分析历史造价数据,预测新项目成本偏差,辅助决策,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和准确性,还催生出新的业务增长点。
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该如何破局呢?
1. 业务拓展与服务升级:企业应积极拓展业务边界,开展“造价+”服务。比如结合绿色建筑认证,提供碳成本测算;嵌入工程管理流程,实现进度款动态监控、变更索赔预警等增值服务,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提升竞争力。从单一咨询转向全周期服务,参与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深度挖掘价值,提供更全面专业的服务。
2. 拥抱技术变革:深度应用BIM技术,整合设计施工数据,支持全周期成本管控;利用AI辅助决策,训练模型预测成本偏差、分析合同风险;搭建云端协作平台,实现跨区域团队实时共享数据,降本增效。
3. 人才培养与转型:培养“数字+专业”复合型人才,引入数据分析师岗位,挖掘数据价值;鼓励造价工程师学习数字化技能,掌握BIM建模、造价数据分析工具等,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4. 数据治理与资产变现:建立标准化成本数据库,覆盖不同地区、业态项目数据,用AI清洗数据,确保准确性。将积累的数据转化为数据产品,如区域造价指数,向政府、开发商提供决策支持,实现数据资产变现 。
总之,造价咨询行业正处于变革关键期,我们要正视现状,抓住机遇,积极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携手共创行业美好的未来!大家在工作中有什么经验、困惑,欢迎一起交流分享。




威胁与机遇并存
造价咨询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但机遇同时存在,我们要正视现状,抓住机遇,积极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
行业转型本质是从"成本计算器"升级为"项目价值管家",需在技术应用、商业模式、组织能力三个维度同步突破。那些能率先将造价数据转化为决策智能、将单点服务转化为生态服务的企业,将赢得下一轮竞争主动权。
抓住机遇,积极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