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引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当下,建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为必然趋势。工程监理作为建筑工程全流程的关键监督角色,深度参与并推动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对行业变革意义深远,也面临诸多挑战,需探寻适配路径。
一、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义:工程监理的价值锚点
(一)筑牢气候治理防线,守护生态根基
建筑行业碳排放占比高,推广绿色建筑是减碳关键。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其双层幕墙设计年节电约580万度,减少1.2万吨CO₂排放。工程监理在项目中,通过审核绿色设计方案、监督节能材料使用、管控施工能耗,从建造源头助力减碳。每严格监理一项节能措施落地,都是为应对气候变化、守护生态平衡注入力量,让建筑从“高碳建造”向“低碳运营”转变,成为气候治理的坚固防线。
(二)激活经济发展动能,培育新兴业态
绿色建筑产业催生新经济增长点,2023年绿色建材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带动光伏幕墙、智能节能系统等产业发展。工程监理在其中,为绿色建筑质量把关,保障新兴技术应用实效。比如监督光伏幕墙安装,确保发电效率与安全,助力产业落地;审核智能节能系统调试,让建筑节能更精准,间接为产业创造优质就业岗位,以专业监理推动绿色经济产业链良性运转,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树立文明建设标杆,赋能城市升级
雄安新区100%绿色建筑标准、“花园式工地”降尘70%,为全球新城建设提供范本。工程监理在这类标杆项目中,严格执行绿色标准,从施工扬尘管控到绿色建材验收,从节水节地措施监督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监理,将绿色理念贯穿建造全周期,助力打造绿色示范工程,为城市建设树立文明进步样板,以“监理蓝”护航“生态绿”,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迭代。
二、绿色转型浪潮中工程监理面临的挑战: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一)专业能力适配难题:绿色技术知识缺口
绿色建筑涉及光伏、智能节能、低碳建材等新兴技术,传统工程监理人员知识储备难覆盖。如面对光伏幕墙防雷接地、智能系统协同控制等专业问题,监理因缺乏系统培训,难精准监督验收,易导致绿色技术应用效果打折扣,甚至埋下安全隐患,成为绿色建筑高质量落地的阻碍。
(二)成本控制博弈困境:绿色增量与监理平衡
绿色建筑增量成本5% - 8%,虽可通过规模化采购、政策激励突破,但施工中仍存在偷换绿色建材、简化节能工艺等降本乱象。工程监理需在保障绿色品质与协调成本矛盾间博弈,一方面要坚守绿色标准,监督发包方、施工方合规投入;另一方面要平衡各方利益,沟通推动绿色建造合理成本分摊,过程中易因立场分歧陷入工作被动。
(三)标准规范协同挑战:绿色监理依据模糊
绿色建筑涵盖节能、环保、低碳等多维度,现有标准存在交叉、细化不足问题。比如不同绿色建材认证标准衔接不畅,施工中节能措施监理边界模糊。工程监理缺乏清晰、统一的绿色监理操作指南,面对复杂绿色建造场景,难精准判定合规性,影响监理工作效率与绿色目标实现质量。
三、工程监理推动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路径:破局之道
(一)强基赋能:构建绿色监理人才培养体系
监理企业联合高校、行业协会,开展绿色建筑技术专项培训,涵盖光伏应用、智能节能系统、低碳建材等知识,融入BIM、物联网等数字化监理工具教学。建立“理论 + 实操”培训模式,组织监理人员到绿色示范项目驻场学习,考取绿色建筑监理专项证书,提升专业适配力,让监理人员成为绿色建造“懂行管家”。
(二)多维协同:搭建绿色监理多方联动机制
工程监理主动串联建设方、施工方、设计方、建材供应商,建立绿色建造协同平台。前期参与绿色设计方案评审,从监理视角提优化建议;施工中监督施工方落实绿色工艺,协同供应商保障绿色建材质量;定期组织绿色建造研讨会,共享经验、解决成本与技术难题,以全流程协同监理,破解绿色建造各方“单打独斗”困局。
(三)数智驱动:打造绿色监理数字化监管平台
运用BIM建模、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绿色监理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测施工能耗、扬尘排放、建材使用数据,自动预警超标行为;通过BIM模型模拟绿色建筑运营节能效果,辅助监理预控风险;整合绿色标准规范库,智能匹配监理场景,为监理工作提供清晰依据,以数智化手段提升绿色监理精准度与效率,让绿色标准落地更“有数可依”。
工程监理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既是意义传递的“守护者”,也是挑战突破的“攻坚手”。通过能力重塑、协同升级与数智转型,监理行业必将深度融入绿色建造浪潮,以专业力量护航建筑行业迈向可持续发展新征程,让每一项绿色建筑工程,都成为“双碳”目标与城市美好未来的坚实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