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没什么荣耀比的过设计建造一个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议会大厦。
罗克格雄心勃勃,他的设计参照德国的国会大厦,但是要比祖国的国会大厦更宏伟,壮观。资政院大厦面积是德国议会大厦的两倍,德国国会大厦只有一个穹顶,大清的要有三个。和罗克格在青岛较为现代设计不同,资政院大厦设计采用古典主义的风格,古典复兴风格中常见的山花、柱式、穹顶一应俱全, 整体风格保守,体现了罗克格对于大清高层的揣摩和理解。大清能接受在紫禁城旁边耸立大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公共建筑群,也算是向中外公众表达了自己试图开放,改良的态度。
大清的议会大厦面朝西,对着紫禁城,4条大街从城市的东部一直延伸至国会大厦。大厦高 75 米,宽 240 米,长 120米,三个主要建筑一字排开。中间的是议院大厅、左侧是下议院会议厅,右侧为上议院的会议厅,每个会议厅都有自己的穹顶和柱廊。议院大厅 可容纳1550人,一层为议员席1200座,二层为旁听席,350座。大厦同时还配有记者室,议员办公室,图书馆,阅览室,步梯,电梯,现代化餐厅,电报,电话,电力照明、供暖。大清反正不差钱,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设备都装上。
资政院大厦透视图
最惹人注目的就是中间这个巨大的穹顶,钢结构,如此巨大的钢结构穹顶在中国建筑中是头一次。罗克格敢于采用这样一个设计,就是因为当时德国在建造国会大厦的时候一个创举,解决了以前石制穹顶承重太大,底墙无法支撑的问题。德国建筑师采用了钢和玻璃支持,即提供了自然采光,又大大降低了穹顶自重。罗克格可以放心借鉴这一成熟的技术,钢材就计划从德国进口。
大厦前后设计为宽阔 的广场,正门前是一条十米宽的行车坡道,后面是三条供坡道,周到的考虑了给皇帝,文武大臣和外国使节分别使用。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长550米,宽300米。这项浩大的工程预计费用约540万德国马克,预计施工工期为三年,工程浩大,有8名来自欧洲的建筑师,和5名中国建筑师协助罗克格。
1910年大清都快完了,怎么还那么有钱?大清末年账面上的财政数字一直都不错, 1840年前大清岁入的顶峰是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4千多万两白银,但在1911年灭亡的时候达到了创纪录的3亿两白银,这就是大清建大厦的底气。
大清虽然账面上钱多,一个原因是大清末年对于民间资本,外资采取了放任的态度,国家的收入并不是来自工农业的发展,收入来源的几个大头有盐税,厘金和关税,厘金中的鸦片税能超过国家财政收入的10%以上,是一种非常畸形的发展。
晚清的财政支出只要用于俸饷,军费,赔款和外债,用于民生发展的很少。虽然收入上去了,社会基本矛盾从没得到解决,反而进一步加剧。
全世界都知道大清不差钱,1910年海军大臣载洵访问美国,当时为了让大清出钱采购,美国人费尽了心思,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老总在纽约拉来三车百老汇女郎,费城的市长知道载洵午睡,把旅馆附近的16个街区的交通停了,就为让载涛睡个安稳觉。北京的老少爷们知道了,肯定说,洋人也有今天,也得哈着我们大清。
1911年10月1日,纽约时报刊登长文歌颂大清改革,“evolutionary progress toward its proper and destined position as one of the great civilized nations of the earth“ ,大清资政院的成立更是”marked by freedom of speech and boldness of opinion along lines of modern thought and in public interests。这时候离武昌起义只有9天。 1911年10月21日,大清和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签下合同,花2500万两白银,借美国之力,造军舰,造工厂,留学,重新打造一流的大清海军。这时武昌起义爆发已经十天了。
1912年2月,大清亡了,当初大清搞议会是为了“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这大清万年之道没几年就到了头,资政院大厦也自然就没了下文。和其他纸面上的巨大工程不同,资政院大厦已经开工,地基部分已经完成,而且砌筑了 4800立方米的墙体,设计、预算和施工已经用掉了20%的建造资金,差不多100万马克。如果大清晚倒台两年,资政院大厦如期建成,应该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个杰作,也一定可以成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物。
特别好
通过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又学到知识啦~
学习到了
原来还有这样的故事
0几年的时候,全国人大真的有代表拿出了一套方案,挖福建的山取土石,填掉平潭到新竹之间的台湾海峡,让台湾岛变成半岛。工期10年,预算7000亿RMB
好可惜,感觉损失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