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强1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研究推进城市更新工作。此次会议为2025年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会议指出,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以下是本次会议提出的几个重要方向:
一、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统筹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这项方针强调了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外观上的改造,还需要着眼于城市的功能优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城市应当具备应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韧性,以及支持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的能力(智慧城市)。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依托科技手段来改善交通、能源管理和生活服务等领域。实现宜居的同时,更要考虑到未来可持续性和灵活适应的能力。
二、要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完善城市功能,修复城市生态系统,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在城镇老旧小区和厂区的更新改造中,尤其是针对历史悠久的城中村,往往涉及到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利益纠葛。因此除了基础设施的提升,我们还要注重人文和历史的保护与融合。这种改造不能只是为了现代化,而要兼顾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修复生态系统和合理利用旧址,提升城市的绿化、环境质量,同时给我们带来更加宜居的空间。
三、要加强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统筹用好财政、金融资源,完善市场化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 在资金和用地方面,可以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加强土地的高效利用来避免无序扩张。政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城市更新,但这也要求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避免过度依赖外部资本和增加债务风险。完善的市场化融资模式能有效激发社会资本的积极性,从而推动高质量的城市更新。
四、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探索,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机制,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和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此城市更新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探索创新的更新模式,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这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问题,更涉及政策、管理和资金的创新。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试点和案例,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可复制的机制,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城市高质量发展。
总的来说,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效益,也要兼顾环境、文化和民生问题,推动可持续、智慧和宜居的城市发展。
新的一天,新的学习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2025年城市更新工作的研究,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未来指明了方向。此次会议提出的四个重要方向,体现了对城市更新工作的全面思考与科学规划,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该政策全面且具有前瞻性,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升级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兼顾环境、文化和民生问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城市更新作为行业未来的大发展方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关注存量更新,你我共同努力。
为民服务
城市更新对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得以提升,还能扩大内需增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