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曲线”最早由英国管理学专家查尔斯·汉迪80岁高龄时在《第二曲线:跨越“S型曲线”的二次增长》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并形成一条曲线,我们称这条曲线为“S型曲线”,S型曲线既可以作用于行业,也可以作用于企业,还可以作用于个人。
今天主要是针对企业讨论,但着重说明一点:企业的S型曲线其实有两条,一条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显性曲线,即一条企业“创业-成长-成熟-衰落”业务指标明显变化的曲线;第二条是显性曲线之后隐性曲线,由支撑企业业务增长的组织体系、人才、技术能力共同构成。企业的持续发展、基业长青需要不断跨越第二曲线。因为一个企业要稳定增长,就必须不断有新的业务代替老业务。按照S型曲线的理论,第一曲线到极限点之后就要面临下行的趋势,必须有一个新业务来替代老业务,承担整个业务增长的贡献比率。
那么,工程行业如何寻找第二曲线?
第一个是做一些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典型的就是前两年中建系统和其他的一些企业提出把产品做深做细,提了产品线策略,比如医院、学校。以前建筑企业做产品服务时,是没有分得那么细的。现在是基于专业的细分去研究客户真正的需求点,以及组织专门的资源去做一些技术创新。
第二个是多元化的业务探索。比如一些过去只做路桥的企业,现在去做一些市政、房建的业务;或者过去只做总包的企业开始做一些安装的业务。这更多是企业基于现有的建筑细分领域做一些多元化的拓展,企业是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的,不是随便找一个行业就冲进去干。
第三个是现在绝大部分工程企业都在提的一体化模式。企业从传统的建设环节逐步向运营、投资转型,确实带来了很多产品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有些建筑类企业也做了一些金融类的投资、参股、贸易等等,但是从我的角度理解,工程企业寻找第二曲线的时候,并不是这个企业或者行业里面认定的第二曲线。
具体来看,头部工程企业都拓展了哪些第二曲线业务?
第一块,也是现在的政策热点——建筑+新能源。大家知道新能源和环保这两块是整个国家政策导向,新能源这块主要是抽水蓄能、光伏和风电,中国电建在这几个业务领域具备很强的优势,新能源的光伏和风电这块走在业内前列,是抓住了“双碳”和能源替代的一些政策。
第二块是建筑+生态环保。各大央企都是把它作为主要业务,成立专门的事业部,向水环境治理、国家储备林、EOD进军。铁建、中铁、电建、交建在业务上都做了很好的探索。
第三块是建筑+实业。其一是建筑砂石骨料,铁建和电建做大型隧道和水电站,对材料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另外是新的材料,中化、中冶也是进行了突破;其次是高端装备,中铁和铁建在盾构机等隧道设备、交建在港口设备上积极开拓。可以看出来,这些企业也都是围绕着自己的主业进行第二曲线探索。
第四块就是一体化,建筑+更新运维,以及建筑+数字化+低碳。其一是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也是一个政策热点,虽然说是新的概念,但是把这个业务拆解开以后,会发现城市更新里面包含了过去整个的从房建到市政再到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建设,另外就是合作模式的变化,现在很多城市更新项目需要设备资本方或者工程企业用投建营这样一体化的方式参与到具体业务里面,很多企业也是把它定义为第二曲线;其二是城市运营,这两年很多企业在提,为什么前两年没有把运营提到这么高的高度?这和国内大量的建筑企业投资项目进入运营期有直接关系,前些年的重心在投资建设这一块,这两年更多考虑运营,另外,从增量向存量以后,势必也会带来一些运营市场的爆发;其他是一些新的技术和政策,一个是智能建造,一个是绿色低碳。我觉得把智能建造视为第二曲线是一个更中长期的考虑,某种层面是改变了现有生产组织的一种模式。如果作为一种业务去盈利,在量化指标上不太好考量;绿色低碳这一块也是未来大的方向,大型央企都在逐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