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与目标
各地出台的规划资源要素保障政策,均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主线,旨在通过优化自然资源配置、强化要素供给、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破解重大项目落地难题,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升级。例如,甘肃省提出通过“规划引领、用地保障、矿产开发”等五大方面15条措施,助力“六场战役”行动方案实施;杭州市则聚焦“重大项目、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强调“低效用地再开发”与“城乡共富”目标。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对“稳经济、促发展”的顶层设计需求,以及地方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
二、要点与创新
1.强化规划引领作用
- 国土空间规划落地:多地要求在国土空间规划获批后加快分区规划编制,例如杭州明确在市级规划获批后两个月内完成县级总规报审,并允许少量城镇建设用地在开发边界外布局,以灵活应对项目选址需求。
- 动态调整机制:如甘肃提出城镇开发边界优化方案需由市县联合编制,既保障项目落地灵活性,又减少规划扰动。
2.优化用地审批与供应
- 简化流程:多地推行“容缺受理”“分期报批”等机制,如天津明确临时用地可同步申请规划许可与审批,甘肃取消单独选址项目市州审查环节,由县级直报省级。
- 精准保障指标:杭州统筹2500亩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兜底产业项目,对紧急项目预支指标;甘肃对重大项目、绿色矿山等用地计划不挂钩存量消化。
- 弹性供地模式:聊城提出工业用地可采取“长期租赁、弹性年期出让”,降低企业初始成本;杭州支持混合用途用地,促进产业融合。
3.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
- 低效用地再开发:杭州将工业用地容积率提升至2.5-3.5,打造标杆项目;甘肃允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节余指标省域流转,盘活存量资源。
- 耕地保护与占补平衡:甘肃将非农建设、造林等占用耕地统一纳入占补平衡管理,允许跨市调剂补充耕地指标,严守粮食安全底线。
- 海洋资源开发:海南提出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支持海上风电与养殖、旅游融合;天津优化用海审批程序,探索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备案管理。
4.服务优化与监管强化
- 数字政务转型:甘肃推动“全业务覆盖”的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体系,杭州实施“书证合办”等便捷审批,聊城推行不动产登记“零材料”办证。
- 动态监管机制:天津建立承诺事项台账,加强用地用海事中事后监管;海南要求市县加强用海项目生态责任落实。
三、亮点与启示
1.因地制宜的创新性:例如,海南针对海洋经济特色提出风电与养殖融合、海域立体开发,杭州结合低效用地试点探索容积率提升,体现了地方对资源禀赋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2.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政策既强调要素保障的灵活性(如用地指标预支、审批容缺),又严守耕地保护、生态红线等底线,通过“占补平衡”“进出平衡”等机制实现动态平衡。
3.企业减负与效率提升:通过降低保证金比例(聊城工业用地保证金降至50%)、分期缴纳土地款、银行保函替代复垦费用等,有效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优化营商环境。
4.跨区域协同与利益共享: 如杭州深化“种楼”“种田”利益分享机制,甘肃推动建设用地指标省域流转,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共富。
四、实践挑战与建议
- 规划衔接与动态调整:需确保国土空间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的有效衔接,避免因规划滞后导致项目落地受阻。建议加强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公众参与度。
- 监管与执行力度:简化审批的同时需防范风险,如天津强调对临时用地复垦承诺的监管,海南要求用海项目生态责任落实,需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 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低效用地再开发、混合用地推广等政策需配套产业引导政策,避免“重开发、轻运营”。建议引入市场化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总结
政策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流程优化和资源整合,实现自然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未来需进一步关注政策落地实效,平衡好开发与保护、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探索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模式。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