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挑战和新使命之下,城乡规划行业正在悄然变化:(1)规划业务呈现出从产业链“中端”规划设计类项目向“前端”战略策划类和“后端”建设实施类项目延伸的趋势;(2)规划类型向“多元化、特色化、定制化”发展,不同环节、不同尺度的新技术应用推动业务向广度、深度拓展;(3)规划服务向“跟踪式、现场式、过程式”转变,“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已成为在地服务的常态。
战略类规划突出发展方式转变。在快速城镇化期,战略规划重在格局构建和设施支撑;而在高质量发展期,战略规划更强调解决地方实际问题和发展方式转变。为回应城市存量提质的要求,规划聚焦城市战略和机遇地区,如交通枢纽地区、新科技研发地区、生态或文化高价值区域、科创走廊等,提出将潜在价值显化的空间整治提升策略。这些策略既要“精准点穴”,通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式,推动城市的新一轮发展;又要“精细实施”,充分论证其可操作性,并调动人、地、钱等各类资源要素,将战略判断转化具体行动。如,《湖北省域战略规划》以流域为基础,充分遵循湖北的山川形胜格局和生态安全本底,通过流域综合治理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又如,在粤港澳大湾区新一轮的战略谋划中,以加深融合为切入点,提出凝聚内湾价值共识,促进城际之间科创产业、蓝绿空间、跨界设施、民生领域深度融合,并提出争取财税制度改革试点,从就业地纳税转向居住地纳税,建设更具“家园感”的大湾区。
专项类规划关注多专业集成。专项类规划的新进展体现在与新发展理念相契合,不断丰富新的类型、深化新的内容,包括历史文化、绿色低碳、全龄友好、完整社区、公园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特别是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由图景走向现实,更广域的专业集成和方案落地成为地方发展的必答题。满足城乡居民对游憩休闲和愉悦身心更高要求,需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和景观高价值地区,通过联合规划、交通、市政、景观、生态、建筑等不同团队,形成多专业集成的空间布局和工程建设方案,同步提升该地区的宜居、韧性、智慧水平。如,海南博鳌零碳示范区项目,是积极探索更新改造片区降碳技术与实施路径的部省共建项目,是通过技术统筹与集成创新,建设具有国际引领示范作用的绿色低碳发展标杆。
更新类规划聚焦机制体制法制创新。更新类规划以机制体制法制的探索创新为重点,以“人、地、财”制度突破为牵引,前端以城市体检指导城市更新规划和建设方案,后端强化运营管理方案、存量盘活方案、资金统筹方案的设计。在“人”的制度方面,充分尊重规划场地的既有各类权益,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推进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三师”进社区,发挥搭建协调平台、统筹多方意见的作用。在“地”的制度方面,核心在于降低土地变更功能和权属的交易成本,增加土地出让和性质变更的灵活性,创新混合用地、白地、M0用地等用地类型,允许用地性质兼容转换,等等。在“财”的制度方面,按照公益性、经营性、准经营性等项目的不同性质,充分利用好政府的财政、证券、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建立重大项目库,撬动社会资本投入,完善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渠道筹措资金。
城乡规划行业正经历“从空间设计到全域治理”的深刻变革,未来的规划师不仅要懂技术,更要懂政策、懂经济、懂社会,成为“跨界整合者”和“实施推动者”。
更新类规划以机制体制法制的探索创新为重点,以“人、地、财”制度突破为牵引,前端以城市体检指导城市更新规划和建设方案,后端强化运营管理方案、存量盘活方案、资金统筹方案的设计。
绿色低碳、韧性城市、智慧城市等新兴专项规划,已不再是单一学科的任务,而是需要规划、生态、交通、能源、数字技术等多领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