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地缘政治周期、新经济发展周期、新技术变革周期多期叠加,我国的城乡规划行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穷则思变、变则通达、通则恒久”,城乡规划行业和教育应在困境中反思,在实践中总结新变化新规律,以变革更好地服务于新实践。因为实践性就是城乡规划学科的“生命源泉”。
实践性体现着城乡规划学科的真理性。人类文明的终极意义在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源于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不断持续、交替和创新的过程,“认识世界”是理论层面的探索,是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以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这些规律的基础;“改造世界”是实践层面的落实,是人类根据认识的成果,调整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制度,从而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从二者的逻辑关系可以看出,理论是“手段”、实践是“目标”,因此应当是“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而不是“实践从理论中来、到理论中去”。正如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对学科的价值在于发现和解决真问题。城乡规划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科学,其最终目的就是在特定社会经济背景下,解决城市和乡村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城市发展的阶段目标。因此,城乡规划必须不断从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以新的理论探索破解新问题,并指导新的实践。城乡规划行业从来没有、也不应该有僵化的理念、固定的形式、不变的工具;城乡规划学科不存在脱离实践的终极真理,相应地,其专业支撑和技术体系也应与时俱进。
城乡规划的实践性特征体现在两个维度:在认识论层面,强调“大处着眼”,从具体实践活动中系统性地总结和提炼问题,并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在方法论层面,强调“小处着手”,坚持“复杂问题、有限求解”,集中力量解决当前阶段最紧迫的关键问题。这种“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演进模式,印证了恩格斯对理论本质的阐述:“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也印证了毛泽东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判断:“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可以说,脱离实践,规划就是“空中楼阁”;紧扣实践,规划科学就是“最大的效益”。
破解城乡规划当前面临困局的关键,在于回归城乡规划作为实践性科学的本质属性,即:当既有理论无法解释新现象、既有工具不能解决新矛盾时,唯有基于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才能重塑城乡规划学科的时代价值。当代城乡规划既要准确判读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又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与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推动规划理念、形式、工具的与时俱进[8]。以创新性规划理念回应新发展阶段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创新性规划形式贯彻新规划理念、推动新规划实践,以创新性规划工具破解阻碍规划实践的制度性障碍。需要强调的是,从来都不存在一种普适性的策略,而应根据当时当地情况制定“有的放矢”的策略。
“实践性体现着城乡规划学科的真理性”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城乡规划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逻辑。城乡规划学科的真理性存在于持续解决"人-空间-环境"矛盾的实践中。唯有扎根实践,规划学科才能保持生命力,真正成为塑造美好人居环境的关键力量。
以创新性规划理念回应新发展阶段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创新性规划形式贯彻新规划理念、推动新规划实践,以创新性规划工具破解阻碍规划实践的制度性障碍。
城乡规划行业从来没有、也不应该有僵化的理念、固定的形式、不变的工具!!!城乡规划yy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