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论坛
2025年04月27日
天气
站内搜索:
登录
|注册
申请发帖
杭州:五轮规划演进史

世界名城,别样精彩。杭州自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今天,共经历了五轮城市规划。您可以感受到规划师的深谋和远虑,您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变迁和成长,您可以感叹到如今繁华的来之不易。

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

(1951-1957年)

新中国成立后,杭州城市规划建设迎来全新征程,开展了杭州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此轮规划是杭州规划打基础的阶段。它突出西湖风景区,深入挖掘地域特色,奠定今日乃至今后杭州的发展方向。


杭州市新都市计划图(初稿)

(1950年4月)


1951年规划十分重视功能分区,力求城市各要素各得其所,互不干扰,设有行政区、文化区、商业住宅区、工业区、码头区、游览区、公园绿地带、郊区等。


规划提出城市性质为“以旅游、休养、文化为主,适当发展轻工业,逐渐建成一个富于艺术性和教育性的风景城市”。从城市布局上,以西湖为核心,采用核心中轴放射或环形放射方式,城市公共空间以集中的大绿地广场为特色。


规划重视利用和改造原有城市基础,打破城东湖西的空间布局,突破旧城范围,在西北面规划文教区,在东面和北面规划生活区。建设“环湖大公园”,环湖建设大面积低密度的疗养区域。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图(方案草图)

(1956年)


杭州为了尽快从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一五”期间安排兴建很多工业项目。市建设局在此背景下,根据自然条件、城市现状以及技术经济发展状况,于1957年3月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完善,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工业的、文化的、风景的城市”。


规划以西湖为中心,由旧城向外扩展,分为工业区、文教区、风景区和居住区四个分区,并建设了植物园、环湖公园和森林公园,将休闲疗养区设在位于西湖西南面森林公园的钱塘江沿岸。


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

(1958-1977年)


杭州在当时处于消费城市向工业城市的转型阶段,为了适应这一城市性质的变化,杭州逐步向北发展。


杭州市规划图

(1959年8月)


城市性质的变化促使杭州从消费城市逐步转向工业城市,第二产业成为杭州的主导产业,工业区安排在城市边缘;居住区主要以旧城为基础,逐步向外发展,介于风景区与工业区之间;风景游览休养区系以西湖为中心,向西南山区发展,一直延伸到钱塘江边。


杭州市城市规划图

(1973年)


城市逐步向北发展。规划黄龙洞以北或教工路以西为体育用地,城市蔬菜基地设在城东四季青、笕桥等公社,果园设在古荡以西,钱塘湖边、大观山、半山北侧、超山等处,渔业基地设在古荡附近,牛奶场设在半山。


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

(1978-1992年)


第三轮城市总规分为两个阶段,1983年5月《杭州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正式批复,这也是杭州历史上首次经国务院批复的城市总体规划。1992年规划对指导杭州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杭州改革开放初期发展锚定了方向,杭州的城市建设进入了全新发展时期


杭州市总体规划图

(1981年)


1983年规划于1978年5月启动,此次规划确定杭州城市性质为“省会所在地、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布局上,严加保护西湖风景区连同外围保护地带;开辟钱塘江边新区,开辟旅游、文教、科研和生活居住区;按河流、铁路等自然划分,布局旧城、滨江、艮山、上塘和武林五个生活居住区。调整工业结构,不再新建,扩建大、中型工业项目,发展萧山城厢镇、余杭临平镇、余杭镇和富阳城关镇等七个卫星城镇


杭州城市总体规划修改补充图

(1992年)


改革开放后,杭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继续围绕西湖发展,将不适应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沿江发展,扩大城市发展势在必行。为此,1985年2月,杭州市开始调整和修改1983年规划。规划按照“五优化”原则进行,优化市域城镇体系,优化中心城市圈布局,优化城市用地结构,优化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基础设施,指引杭州跳出背江面湖的旧有格局。这一时期的杭州在“省会城市”的定位影响下,城市规模加速扩张,随着规划的实施,“东城—西湖”的城市旧格局开始动摇,出现从背江面湖发展转向沿江发展的态势


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

(1993-2000年)


为适应杭州跨世纪发展的需要,1993年,杭州启动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该轮总规对上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的杭州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规划指导作用,首次将城市发展的视野框架从西湖扩大到钱塘江两岸,提出沿江、跨江组团式发展思路,引导空间有序拓展,一个面向21世纪的以钱塘江为轴心,以快速路网为支撑,跨江、沿江、组团式发展的大杭州呼之欲出,这是杭州城市发展史上的大变局


总体规划图

(1995年)


这一阶段,规划开始探索通过分层确定城市的主导功能,提出将城市性质修改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浙江省的政治、经济、科教、文化中心”。本文为“规划师笔记”精选文章。在城市布局方面,提出以主城区为基础,向东确立“沿江发展”轴线,向南确立“跨江发展”轴线,引导城市格局从“团块”状向多核“组团”状转变。伴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在规划引领下,杭州迈出了沿江、跨江发展的重要一步


第五轮城市总体规划

(2001-2020年)


这轮规划坚持市域范围“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智慧引领,创新驱动;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生活富裕,生产发展,力争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


总体规划图

(2007年)


规划确定了杭州市作为“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的城市性质。在城市布局上明确了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的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开放式空间结构,使整个城市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用地规划图

(2016年)


与此同时,规划根据从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跨越的战略思维,提出了“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城市发展方向,以及“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规划在原有城市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高技术产业基地、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的发展目标,明确了“一主三副六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划定了城市开发边界,逐步引导城市转型发展。奏响了“拥江发展”的序曲,规划同时结合信息技术、交通网络、消费经济的发展,重塑乡村价值,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以城带乡、以东带西、美丽发展,将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经济价值,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杭州全市域一体化建设。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梅小雨
帖子:3
粉丝:0
回复:12
发表于 2025-04-09 09:30
1

规划引领未来!

举报
0
回复
杨红芳
帖子:6
粉丝:0
回复:12
发表于 2025-04-09 09:35
2

学习

举报
0
回复
回到论坛首页
返回上级
发布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