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工论坛
2025年04月19日
天气
站内搜索:
登录
|注册
申请发帖
城市更新行动下的建筑行业新使命与发展路径思考

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财办建〔2025〕11号)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全面转型。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们需深入理解政策内涵,把握机遇与挑战,主动融入城市更新的时代浪潮,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政策导向:从“大拆大建”到“精细织补”的范式转变

通知明确提出,城市更新要聚焦老城区,以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生活品质为核心。这与传统“拆旧建新”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要求建筑行业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例如,老旧小区改造需在保留原有社区肌理的基础上,植入现代化功能;地下管网更新需兼顾隐蔽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建筑企业需转变思维,从单纯的施工方升级为城市功能优化方案的提供者,具备“全生命周期服务”的能力。

二、技术革新:绿色低碳与智能化双轮驱动

政策强调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这意味着建筑行业需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以地下综合管廊为例,其建设需融合BIM技术优化空间布局,应用物联网实现实时监测;污水厂网一体化项目则需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构建低碳排水系统。同时,通知提及的“消费型基础设施”要求建筑与商业、文旅功能复合设计,例如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需通过数字化手段还原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建筑企业需加大绿色建材、装配式技术、智慧运维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构建差异化竞争力。

三、模式创新:多元协同与长效运营机制探索

通知中“探索可持续资金筹措机制”的提法,直指当前城市更新的核心痛点。建筑企业需突破传统EPC模式,探索“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路径。例如,在老旧片区改造中,可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以物业增值收益反哺初期投入;在机械停车设施建设中,可尝试“使用者付费+政府补贴”的混合模式。同时,政策鼓励建立“按效付费”机制,倒逼企业从“完成工程量”转向“实现功能效益”,需强化项目全周期成本控制与绩效管理能力。

四、风险防范:合规底线与能力边界重构

政策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安全生产、重复申报等问题的严格约束,要求建筑行业建立更严谨的风控体系。企业参与城市更新项目时,需前置评估地方财政承受能力,避免陷入隐性债务陷阱;在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中,需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法规,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对“不得重复申请中央资金”的要求,则需建立项目合规性审查机制,确保申报材料真实性与唯一性。这要求企业加强内控管理,提升法律与政策解读能力。

五、未来展望:从城市建造者到城市服务者

城市更新行动的本质是通过空间重构实现人的需求升级。建筑行业需跳出“工程思维”,转向“服务思维”:在口袋公园设计中关注适老适幼需求,在社区更新中嵌入居家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模块,在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研究新消费场景的空间载体。未来,具备“空间策划+产业导入+持续运营”综合能力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既是政策红利,更是行业转型的倒逼机制。建筑企业需以政策为纲,以创新为刃,在技术、模式、管理三个维度同步突破,在服务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重构。唯有如此,才能在“城市更新3.0时代”中立于潮头,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力量。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

【重磅解读】深度解析《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规划(2024-2027年)》

智能建造新技术的创新应用

扣件式、碗扣式、承插型盘扣式、直插型盘扣式:四种常用脚手架技术对比

回到论坛首页
返回上级
发布帖子